要说厦门是福建第一网红城市,那非厦门莫属,尤其是每年暑假都是厦门旅游最热门的时候。除了鼓浪屿,厦门有很多地方可游,但大多时间不长,几天就能游完。因此,时间充裕的游客也会到厦门周边游玩,比如距离厦门160多公里的龙岩市区,看看著名的永定土楼。永定土楼2008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,随后因一部国产动画《大鱼海棠》走红,每年都吸引不少人来此打卡。因为地处山区,到永定土楼的交通不方便,所以一日游是最好的选择。
看土楼一天就够了,但游客们不知道,厦门人在抱怨团餐不好的同时,也喜欢去龙岩。他们感兴趣的不是家门口的景区,而是到龙岩吃饭。
龙岩位于武夷山脚下,境内河流众多,溪流纵横。福建三条重要河流:闽江,九龙江,汀江都发源于此。可以说,龙岩的每一道美食都是青山绿水的馈赠。更重要的是,这里是客家人的祖地。客家菜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。它采用古朴的烹饪手法,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,犹如一曲简单悠长的小调,魅力十足。
山里养的猪,牛,鸡,鸭,喝的是山泉水,呼吸的是最新鲜的空气。肉质肥美,香气四溢,客家人一日三餐离不开肉。一顿早餐吃“一头牛”,指的是龙岩连城的“九头”:将牛的牛舌峰,牛心冠,牛肝,牛腰,百叶肚,牛里脊,牛泥肚,厚肚裙,蜂窝肚等九个部位,用被称为“红军可乐”的客家米酒煮至入味,再浇上用米酒炒过的姜片,提味去腥。也许有人会觉得凌晨吃那么多肉和内脏太油腻了,但对于连城客家人来说,吃完一整天都精力充沛。
然而,在龙岩市,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汤开始的。“豆”是客家话,有“端”的意思,所以喝牛肉豆汤得端碗。龙岩牛肉口感嫩滑有弹性。秘诀在于牛肉下锅前撒上红薯粉,抓取均匀,让红薯粉完全浸泡在牛肉纤维中。应该在肉汤里加入胡椒。一口鲜美的牛肉要配上一勺淡淡的辣味鲜汤,足以抵御特别是冬天的湿冷。
龙岩人小时候大多被父母教导:“吃那么多零食,以后要不要吃?”“孩子们在这个小镇背着父母吃零食,吃几口就饱了。
驰名中外的闽西八大梗是龙岩地区小吃的代表,而武平猪胆梗则是“八大梗”之首。选用新鲜,深褐色的“糯米猪肝”,不去猪胆汁,用浓盐水完全浸泡,加入适量高粱酒,八角,茴香,肉桂,花椒等调味料,待胆汁渗透后,捞起晾晒,每隔2-3天重塑一次,保证猪胆肝色泽匀称,外形美观。吃的时候只要趁热蒸擦一层香油,冷却后切成薄片拌入少许大蒜即可。既可作为主食配菜,也可作为点心。
灯盏花饼是龙岩最受欢迎的油炸小吃。“灯饼圆圆的想吃没钱”,这首童谣在龙岩家喻户晓。是物质匮乏时人们对这种零食的渴望。隔壁的温州人也吃灯盏花糕,一般是用萝卜丝和肉馅炒制而成。龙岩灯盏花饼也无馅,又称炸糕。以前灯糕是晚年的希望,现在可以随时吃到。对于贪吃的孩子来说,也是一种小小的满足。
小吃只是生活的点缀,客家人的生存智慧更体现在主食上。“无山不客,无山不客山”,“地瓜芋头半年粮”。过去,闽西山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。没有足够的土地种植水稻。客家人依靠红薯干,红薯叶,红薯粉,芋头饺子,炸薯饼等,度过了缺吃少粮的岁月。
龙岩芋头包和皮是将芋头泥与红薯粉(或木薯粉)按2比1的比例用手工混合,然后反复敲打而成。面条上覆盖着猪肉,笋干,香菇等,最后再配上炒葱椒蒸,绝对让芋泥控们欲罢不能。
用米糊或面粉做成的米饭,是客家人的乡愁。龙岩簸箕有点像肠粉,但讲究磨的米要陈年,用清水浸泡过夜,这样蒸出来的米皮更嫩滑。龙岩清汤粉听起来清汤水分少,但实际上清汤是猪桶骨高汤,清淡却厚实。
如果永定土楼在你的旅行计划清单上,你可以留出一些时间来品尝这座福建美食之都。
